侗乡法韵铸匠心司法丰碑映初心——金兰园林景观打造芷江法院大堂浮雕背景墙纪实
来源:admin发布时间:2025/4/11 12:08:53
在湘西边陲的芷江侗族自治县,一座融合地域文化与法治精神的艺术丰碑正在悄然崛起。金兰园林景观公司跨越千里,为怀化芷江新法院大堂精心打造的巨型浮雕背景墙正式落成。这幅总面积近90平方米的三联式浮雕,以“侗乡记忆・法治长河・时代丰碑”为主题,将侗族文化基因、芷江历史符号与现代司法精神熔铸一炉,成为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标志性作品。
一、三文融合的空间叙事:从地域根脉到法治信仰
芷江作为“抗战受降名城”“侗族文化核心区”,其法院文化空间需承载多重历史使命。金兰团队以“地域特色为形,法治精神为魂”的设计理念,将浮雕分为左、中、右三大板块,构建起“历史—现在—未来”的时空对话。
左侧《侗乡印记》(竖幅,高6米×宽3.5米):以芷江风雨桥为视觉中心,廊桥木构细节精准复刻国家级非遗工艺,桥下垂落的侗族图腾“太阳鸟”纹与水面倒影形成虚实呼应;背景融入抗日受降纪念坊、龙津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,辅以梯田、鼓楼等地域元素,展现芷江“红色历史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”的独特底蕴。
右侧《法脉源流》(竖幅,高6米×宽3.5米):以青铜鼎、獬豸、竹简等传统法律符号串联起中华法系的发展脉络,从西周“明德慎罚”到唐代《唐律疏议》,再到现代宪法文本,形成“法文化长河”的立体呈现;顶部天平与橄榄枝的组合,象征法治与和平的永恒追求。
中央《司法新章》(横幅,高4米×宽8米):以法官宣誓场景为核心,7名不同民族的法官形象庄严矗立,右手握拳宣誓,身后是舒展的宪法卷轴与五星国徽;底部“公正、廉洁、为民”的金色大字嵌入祥云纹基座,与左右两侧的地域文化形成“刚柔并济”的视觉平衡。
二、匠心独运的工艺哲思:从泥塑到仿铜的艺术重生
面对90平方米的超大尺幅与复杂造型,金兰团队采用“全手工泥塑+高精度翻制+多层仿铜”的工艺体系,突破传统玻璃钢浮雕的质感局限。
泥塑创作阶段:首席雕塑师带领12人团队耗时15天完成1:10小样,仅侗族风雨桥的斗拱结构就进行8版调整,确保木纹肌理与力学结构的双重真实;法官制服的褶皱走向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标准制服版型,通过3D扫描技术捕捉人体动态,避免僵硬感。
翻制与表面处理:采用食品级硅胶模具进行高精度翻模,确保0.5毫米的细节(如獬豸鬃毛、竹简刻痕)完整保留;玻璃钢成品经5层树脂加固后,进行“三喷三烤”仿铜工艺——底层喷涂古铜色金属漆,中层手工点绘铜绿斑驳效果,表层罩覆纳米保护漆,最终呈现出“青铜器般的温润包浆与现代材料的耐用性”完美结合的视觉效果。
三、千里攻坚的协作典范:35天工期的效率密码
作为异地项目,金兰团队面临跨区域协调、大体量作业的挑战,通过“设计前置+工序并行”策略实现高效履约。
跨时空协同:设计阶段通过云端会议与芷江法院文化建设小组、侗族文化专家进行12次方案论证,针对“侗族元素的司法化表达”“受降历史的庄重性呈现”等议题反复打磨,最终在风雨桥廊柱加入“法槌纹”浮雕,实现民族符号与法治精神的有机融合。
全流程管控:制作现场实行“三班倒”工作制,20名工匠日均工作10小时,完成超3000公斤泥塑坯体塑造;安装环节采用BIM技术进行空间预演,针对大堂8米挑高空间,运用激光定位系统确保三联浮雕的水平误差小于2毫米。法院干警周备法官全程驻场协调,从场地清理到电源保障提供全方位支持,成为项目顺利推进的“关键纽带”。
四、文化地标的时代回响:从空间装饰到精神殿堂
浮雕落成当日,芷江法院组织首次宪法宣誓仪式,法官们的誓言与浮雕上的宣誓场景形成时空呼应。法院负责人评价:“这幅浮雕不仅是大堂装饰,更是‘看得见的法治教科书’——左侧让干警牢记‘扎根侗乡、服务人民’的初心,右侧提醒‘传承法脉、守护公正’的使命,中央则定格‘司法为民’的庄严承诺。”
在侗族群众代表参观时,78岁的非遗传承人杨正华驻足风雨桥浮雕前:“没想到老祖宗的手艺能和法院的‘法’结合得这么好,桥上的太阳鸟看着就像在守护正义。”这种“文化共鸣”正是金兰团队追求的核心价值——让法治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融入地域记忆的具象表达。
行业层面,该项目获“全国法院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”,评委认为其“开创了民族地区司法文化空间的新范式,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创造性转化”。金兰园林景观负责人表示:“从芷江到全国,我们始终相信,只有扎根土地的艺术,才能真正成为精神的载体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匠心架桥,让法治文化在更多地域生根发芽。”
当侗乡的风雨桥遇见庄严的法槌,当历史的烽烟化作和平的橄榄枝,金兰团队用35天的昼夜耕耘,在芷江法院大堂刻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法治印记。这不仅是一次空间装饰的升级,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铸魂——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,都能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法治的温度,在地域的认同中坚定信仰的力量。这,正是公共艺术服务于时代的最高境界。
版权所有,盗版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