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”的教育背景下,校园文化建设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。金兰园林景观公司为怀化中方中学量身定制的“仁义礼智信・温良恭俭让・忠孝廉耻勇”十二主题校园文化浮雕墙正式落成。这幅总面积120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作品,以古代人物典故为叙事载体,以现代浮雕艺术为表现形式,将中华传统美德转化为可触摸、可感知的视觉教材,成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之作。
一、12德目构建文化坐标系:从典籍到现实的教育转译
中方中学作为传承湖湘文化的教育重镇,希望通过具象化的文化符号系统,让千年美德浸润青少年心灵。金兰设计团队以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经典为根基,将“十二德”拆解为12个独立叙事单元,每个主题匹配1-2个经典典故,形成“一德一故事,一墙一境界”的沉浸式文化场域。
“仁”主题浮雕以孔子杏坛讲学为核心场景,7名弟子或聆听或提问,身后舒展的竹简刻有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杏树的枝桠自然延伸至墙面边缘,寓意仁爱精神的生生不息;“义”主题选取关羽“千里走单骑”典故,赤兔马昂首嘶鸣,青龙偃月刀的刀纹肌理清晰可见,背景隐约浮现赤壁战火,凸显“义薄云天”的精神气节;“廉”主题以北宋包拯“拒砚辞金”为原型,砚台倾斜的角度与飞溅的墨滴形成动态张力,官服上的“廉”字暗纹与脚下的清泉波纹相映成趣,传递“清廉如水”的价值理念。每幅浮雕均设置“德育二维码”,扫码可观看典故动画与名家解读,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。
二、美院团队的匠心诠释: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叙事的艺术突破
担任项目设计总监的李默然(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)带领8人专业小组,历时15天完成从文案考据到效果图呈现的全流程创作。团队突破传统校园浮雕的“说教式”表达,采用“写实主义为主、意象表现为辅”的艺术手法,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学院派的严谨与创新:
人物塑造:参照敦煌壁画与明清木刻的造型特征,孔子的衣纹采用“曹衣出水”式线条,刚柔并济;宋代大儒张载“为天地立心”的浮雕形象,通过紧锁的眉弓与攥紧的书卷,精准传递“横渠四句”的精神力度。
场景构图:运用电影分镜原理,将“岳母刺字”的故事分解为“研墨—执针—刺字—凝视”四个动态瞬间,通过浮雕的高低层次(最高处达8厘米)形成叙事节奏;“俭”主题中,陶侃“惜谷教子”的场景采用对角线构图,左侧仆人倾倒米粮的动作与右侧陶侃严厉的神情形成冲突张力。
材质表现:选用高密度泡沫浮雕板为基底,表面做仿石材肌理处理,通过3D雕刻技术实现0.3毫米级的线条精度,如“智”主题中诸葛亮羽扇的羽毛纹理、“勇”主题中岳飞铠甲的甲片衔接均纤毫毕现,既有传统石刻的厚重感,又符合校园空间的安全环保要求。
三、教育场景的深度赋能:从视觉审美到价值认同的递进建构
浮雕墙落成后,迅速成为中方中学的“行走的德育课堂”。校方将其纳入校本课程,开发“跟着浮雕学美德”系列研学活动:语文课上,学生在“信”主题浮雕(季札挂剑)前解读《左传》经典;班会课中,围绕“耻”主题(子路受教)展开“如何面对过错”的讨论;甚至在美术课上,学生临摹浮雕人物的动态表情,感受传统美学中的“气韵生动”。
校长陈立平表示:“金兰团队的设计真正做到了‘让文化可见、让美德可感’。过去抽象的德育概念,如今化作看得见的人物、摸得着的故事,学生在路过浮雕墙时会主动驻足观看,这种‘无意识的文化浸润’,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。”更值得关注的是,浮雕墙采用可触摸的浅浮雕设计,部分关键细节(如孔子手中的书卷、廉吏腰间的玉佩)设置触摸点,让学生在互动中形成深刻的感官记忆。
四、专业实力的行业印证:从教育空间到文化IP的价值延伸
该项目的落地,彰显了金兰园林景观在“文化教育+公共艺术”领域的全链条服务能力。设计团队在考据阶段查阅《二十四史》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等典籍30余部,走访湖湘文化研究专家5次,确保每个典故的历史准确性与教育适配性;15天的高效创作周期,得益于“主题分解—小组协作—美院导师终审”的标准化流程,既保证艺术水准,又提升落地效率。
行业层面,项目获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“校园文化创新案例金奖”,评委点评:“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,金兰团队突破了‘贴标语、挂展板’的初级形态,通过艺术化的叙事策略,将德育内容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符号,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‘教育+艺术’融合范式。”
结语:让每一面墙都成为育人的诗篇
从“仁义礼智”的圣贤气象,到“忠孝廉耻”的君子品格,金兰园林景观以十二幅浮雕构建起传统文化的精神图谱。当学生的目光掠过岳母刺字的银针、停留于子罕辞玉的身影,千年美德正以艺术的方式完成代际传承。这不仅是一次校园景观的升级,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无声教育——让传统美德不再是典籍中的文字,而是融入青少年生命体验的精神基因。
正如设计总监李默然所言:“最好的校园文化艺术,不是悬挂在墙上的装饰,而是生长在师生心中的精神图腾。”金兰团队用匠心证明:当专业设计与教育初心相遇,建筑空间便拥有了立德树人的无限可能。这,正是公共艺术服务于教育事业的终极意义。
版权所有,盗版必究